《红楼梦》主要写女子;《红楼梦》中的女子主要是贵族女子。“金陵十二钗”清一色的都是贵族女子,“金陵十二钗”副册和又副册的女子,也是贵族家庭中的侍妾或者丫头。
但是,《红楼梦》中也并非只写贵族女子,其中也出现了几位寒门女,诸如贾家旁支的四姐儿和喜鸾,袭人那个穿红衣服的姨表姊妹,贾府为秦可卿送殡时,贾宝玉在乡村中遇上的那个名叫“二丫头”的女孩子……而在这些寒门女子中间,作者描绘得最出彩的,只怕要数袭人的红衣表妹,和乡村中的二丫头了。
第十五回,贾府为秦可卿送殡到铁槛寺的时候,路过一个小村子。王熙凤要在村子里歇歇,贾宝玉因为和王熙凤坐着一辆车子,便也随着王熙凤下了车,又命人将秦钟叫过来,大家一起进了村子。
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小厮在旁一一的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一面说,一面又至一间房屋前,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小厮们又告诉他原委。宝玉听说,便上来拧转作耍,自为有趣。只见一个约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过来,乱嚷:“别动坏了!”众小厮忙断喝,宝玉忙丢开手,赔笑道:“我因没见过这个,所以试他一试。”那丫头道:“你们哪里会弄这个?站开了,我纺与你瞧。”……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
贾宝玉和袭人的红衣表妹的相逢,在第十九回。那天贾宝玉本来在宁国府看戏,因为戏文太热闹不堪,贾宝玉就出来了,抓到正在小书房和宁国府丫头私会的茗烟,逼他带自己去找回娘家吃年茶的袭人。
宝玉见房里三五个女孩儿,见他进来,都低了头,羞惭惭的。
这些女孩儿中间,就有一个是“红衣表妹”。虽然在袭人的家里,贾宝玉没有和“红衣表妹”说话,但是回到贾府之中,他依然对“红衣表妹”念念不忘,晚上问袭人这女孩子是谁。
袭人道:“是我两姨妹子。”宝玉听了,赞叹了两声。袭人道:“叹什么?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她哪里配红的。”宝玉笑道:“不是,不是,那样的不配穿红的,谁还敢穿?我因为见她实在好得很,怎么也得在咱们家里就好了。”袭人冷笑道:“我一个人是奴才命罢了,难道连我的亲戚,都是奴才们不成?定要捡实在好的丫头,才往你家里来?”……宝玉笑道:“你说的话叫我怎么答言呢?我不过是赞她好,正配生在这深宅大院内,没得叫我们这些浊物倒生在这里。”袭人道:“她虽没这造化,倒也是娇生惯养的呢,我姨爹姨娘的宝贝,今年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备齐了,明年就出嫁。”
喜欢《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宝玉最喜欢红色。袭人的两姨妹子能引起贾宝玉的注意,自然是因为天生丽质,但也与她穿了红色的衣服有一定关系。从贾宝玉对她的赞叹,我们不难推断出来,这个女孩子的容貌品格,一定也不逊色于晴雯、鸳鸯、紫鹃等人。
可惜,这两个女孩子,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都只出现了这一次,如惊鸿一瞥,便消失无踪。为什么曹雪芹会特意用了不少笔墨在这两个穷人家的姑娘身上?她们在《红楼梦》中又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一,作为一部为“闺阁立传”的书,曹雪芹虽然将视角主要放在了贵族女子身上,但却要尽可能写尽天下女子,寒门女子必不可少,二丫头和袭人的红衣表妹,就是其中的代表。
她们代表了这个阶层的女子,过着最质朴的生活,从未涉足豪门,却又因偶然的机会,遇上了豪门之人。通过这两个对这两个女孩子的描写,曹雪芹将豪门与寒门做了一个小小的对比,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的内容,还为后文留下若隐若现的伏笔。
二,她们的今天,可能与贾宝玉、亦或者是贾府中其他女子的明天,有着重要关系。贾宝玉在村子里遇上二丫头之后,即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又看见二丫头抱着她的小兄弟,和几个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
虽然贾宝玉和这个二丫头,只有短暂的一面,却“恨不得下车跟了去”。为什么?因为这种质朴的乡村生活,引起了贾宝玉极大的兴趣。这对于贾宝玉将来出家,开始贫困潦倒的生活,是一个潜意识的影响。
另外也有读者认为,二丫头的故事,很可能与将来巧姐儿的命运有关。因为在巧姐儿的判词中,就有一个女孩子在纺纱。而这个二丫头在贾宝玉面前,也恰恰表演了纺纱一段趣事。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伏笔。
二丫头的出现,隐隐透露出后文的一点线索,袭人的红衣表妹呢?肯定也有类似的作用,只可惜关系她的线索太隐晦,我们暂时找不到什么太直接的证据。
三,穷人家里,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暗示穷乡僻壤之中,也有被埋没的人才。古代文人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才华横溢的人。这种写法从屈原的《离骚》就开始了。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生也都是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而他何尝不是一位被埋没的天才?
二丫头和袭人的红衣表妹,都是穷人家的女孩,却非常出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这种隐喻的意思。
这两位穷人家的姑娘,在《红楼梦》中出场时间很短,但却给读者们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才是她们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