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庸听书
金庸先生短篇小说《鸳鸯刀》里有一个叫做周威信的人物。他张口闭口就是江湖语录,仿佛一本行走的《增广贤文》。什么“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或者“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灾”,又或者“念念当如临敌日,心心便似过桥时”。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很聪明的人,依然处处倒霉,本来还幻想着从“铁鞭镇八方”变成“铁鞭盖天下”,不曾想却成了“铁鞭拜八方”。
作为威信镖局的总镖头,周威信也是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风头出过,钉板滚过,英雄充过,狗熊做过,砍过别人的脑袋,就差自己的脑袋没给人砍下来了,毕竟周大镖头数来数去,自己总数也不过一个脑袋而已。但是经历这么多的周威信偏偏就栽在自己所信奉的“道理”上了。
乍一看,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面对拦路打劫的“太岳四侠”,他不讲江湖规矩,招呼着手下镖师一拥而上,因为江湖有言:“只要人手多,牌楼抬过河”。
等真的动起手来了,他却想着风紧扯呼,因为江湖还有言:“相打一蓬风,有事各西东”。关键是他跑的还飞快,毕竟江湖有言:“晴天不肯走,等到雨淋头”。
等到手下已经打跑了敌人,唤他回去的时候,他还假装没听到,不敢应答。因为江湖有言:“若要精,听一听,站得远,望得清”。哪怕回到镖师队伍里了,他还要吹牛说自己赶跑了十几个敌人。即便吹牛,他也能定下神来,强装镇定,因为江湖有言:“做贼的心虚,放屁的脸红”。
可是,他这一箩筐的道理几乎都是脱离实际的。看到病恹恹的“烟霞神龙”逍遥子,自己便脑补了好几个大案子:
(一)一个白发婆婆空手杀死了五名镖头,劫走了一支大镖;
(二)一个老乞丐大闹太原府公堂,割去了知府的首级,倏然间不知去向;
(三)一个美貌大姑娘打倒了晋北大同府享名二十余年的张大拳师……
能想到这些事情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面对逍遥子扔过来的一只破鞋子,他脑补的是“武林高手飞花摘叶也能伤人,他这双破鞋飞来,没伤我性命,算得是手下留情。”
初读周威信的故事只觉得荒诞可笑,现在再读《鸳鸯刀》,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周威信了。周威信长年行走江湖,杂七杂八地知道了很多道理,便觉得自己可以“铁鞭盖八方”,而我整日迷失在算法精准推送的海量信息里,沉浸于集邮式的获取道理中,靠着一种“洞明世事”的错觉,在自欺欺人中寻找“获得感”。
周威信江湖传闻听多了,就脱离了现实,变成了惊弓之鸟。而我是短视频看多了,忘记了现实生活是怎样的。我俩都在自己有限的经历中,不断构筑着自己的信息茧房,固守着自己少得可怜的经验,迷信着自己的教条。
周威信所崇信的“江湖语录”并没有帮他解决任务中的所有问题,反而让他误判对手、错辨形势。我所固执的人生道理也没能帮我解决困惑与焦虑,更没能让我走上人生巅峰。我俩都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虽说“江湖语录”是历代闯荡江湖的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但道理是死的,江湖却是活的。如果我们不分析实际情况,总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行动指引,过分依赖经验,就变成了教条主义。
另外,别人的道理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所有的道理都得在变通中,方有可能发挥些许价值。只有灵活根据形势,机变地运用江湖语录,才有机会在瞬息万变的江湖风波中逆风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