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会用只羡鸳鸯不羡仙这句话来形容情侣之间的情深意切。
鸳鸯作为鸭壳动物,大多栖息于溪流、沼泽、湖泊等多数多水的地方,他们白天在水面上漂浮游荡,一般是以一雄一雌的搭配成对出现的,鸳鸯之间的状态与人类情侣非常相似。
这样看来,人们将鸳鸯比作相处融洽的情侣,应该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但在古代,“鸳鸯”一词出现在文章中,最初真的是用来形容情侣的吗?
一些学者通过对史料文献的研究发现,鸳鸯一词最早形容的并不是情侣,而是比喻兄弟情深。
对于鸳鸯最初指兄弟之间的感情的考证,
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中收录的苏子卿诗四首里面写道。
骨肉绿枝叶,结交异乡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殃,今为身与尘。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兄弟之间的感情,就像树叶长在树上,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天下之内,大家都是兄弟,大家都不是陌路人。从前大家亲近的如同鸳鸯,形影不离,而今日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距离遥远。
这首诗是送别兄弟时所作,表达了彼此分离的念念不舍之情。
可见,在南朝时期,鸳鸯并不是形容情侣关系的。
其二、三国曹魏时期,文学家嵇康写了一首诗,叫作《赠秀才入军》,里面有一句:
鸳鸯于飞,素素起羽。
朝游高原,栖宿兰渚。
这首诗是嵇康为自己的兄长参军而作的一组四言古诗。里面描述了兄弟二人在旅行中游山玩水,乐在其中的美好回忆。
在这里,嵇康用鸳鸯来形容自己与兄长的深厚感情。这表明在三国时期,鸳鸯就是兄弟之情的比喻之词。
其三,西晋时期有个文学家叫陆云,字士龙,他和自己的兄弟陆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名士,并称二陆,在文学界颇有名气。当时另一位文学家郑峰曾写了答鹿世龙诗四首。
其中一首名为鸳鸯,他在序文中写道“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
在这里,鸳鸯指的是陆云和路基两兄弟,正丰将二人的文学地位比喻成鸳鸯也是非常贴切的。
可见,古代文章、诗歌中出现的鸳鸯这种形影不离的动物,不仅用来形容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还可以形容兄弟文学造诣的并驾齐驱。
在三国时期、两晋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关于鸳鸯的描述大多都是与兄弟有关,而不是指情侣或夫妻感情。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鸳鸯成了情侣的代名词呢?
首先,唐朝时期才逐渐出现把情侣比作鸳鸯的文章诗句。最有名的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的。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一家具被人们所熟知,传诵在后面的朝代,很多文人也把成对出现的鸳鸯用来形容感情深厚的情侣或夫妻,一直传到了现在。
其次,在年版本的辞海中,收录了卢照邻这句诗文,认可了鸳鸯比作情侣夫妻的这种说法。
由于辞海的受众面非常广,人们自然就受到了这部权威的工具书的影响,将鸳鸯和情侣画上了等号。
这种古代与现代文化细节的差异,让一些词语逐渐改变了原来所表达的意思。类似于鸳鸯的还有如花似玉这个词。
现如今,这个词语形容的是年轻貌美的女性。但在最初诗经里,如花似玉这个词原本想表达的是形容一个女子非常仰慕一个有才学、有高尚品德的男子。这名女子把自己爱慕的人形容为如花似玉。赞美对方有着如玉石和鲜花一般美好的内在修养。古今词语所指的含义完全颠倒了。
中国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对于文化的传承是逐步发展的,带给我们的触动,在心中久久无法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