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鸳鸯是《西厢记》里的女主角崔莺莺的别名,她是相国的女儿,出身高贵,却和书生张生一眼就喜欢上了,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不理会旧时代的规矩。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写的戏剧,是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爱情戏剧之一。
《西厢记》赞美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反对旧时代传统的联姻方式,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想法,具有强烈的反旧时代色彩。
《西厢记》里的崔鸳鸯,你听过她的故事吗?
她是一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
在旧时代的规矩的严格约束下,她内心强烈地想要爱情和幸福。
她和书生张生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真情和才华让她心动,但相国之女的身份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难以自由表达爱情的痛苦。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却不讲信用,不让他们结婚,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
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快乐地在一起。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写的戏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年)。
该剧是根据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
全剧讲述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之女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较浓的反旧时代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想要,写情与欲不能被控制也很正常合理,写青年人自己想要什么和父母想要什么不一样;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结构宏大,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古代戏剧中是很少见的。该剧情节很精彩,人物很生动,语言很美,有诗意。
《西厢记》赞美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反对旧时代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之女的莺莺和没有家庭背景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听从以家庭、钱财和权力为条件的找对象的标准。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长相和才能的喜欢,经过一起吟诗、寺里出事、听琴、不让结婚、逼考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也更加深厚,这里最重要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互理解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放在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差点死了,直至被迫进京应试,考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即使张生考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高兴而反而更难过。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考中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西厢记》里的崔鸳鸯,她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她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