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文旅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文化特征

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其中最大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人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唱词的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有长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秦腔的表演技艺非常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伴奏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发音尖细清脆,极富节奏感,人们称之为“秦腔之胆”。此外,文场还有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

秦腔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

代表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本。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童》《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

传承价值

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秦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图片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bangtech.com/afhgx/30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