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拙政园东部花园第一景兰雪堂步出,堂北迎面是座巨大的湖石假山:缀云峰。
这在王心一的《归田园居记》之中也有记载:池南有峰特起,如云缀树杪,谓之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绕过假山,选择兰雪堂东侧的鹅卵石小径前行,就来到此行第二景:芙蓉榭。
1.四时皆美,任君品赏
榭又称水榭,是中国古代一种美妙的建筑形式,都是临水而建,造型轻巧,通常一半建于岸上,一半伸向水面,远处看来似乎灵空架于水波上,极尽秀美精巧。
我们走到台榭之下,举目一望,只见边框上装了一个雕花圆光罩,西边小桥流水的景致正巧被罩在其中,像极了一幅精美的工笔画,这框景运用得是恰到好处。
等我们走上水榭,转到另一侧,才发现这雕花落地罩临水为方,面东为圆。一座湖石假山矗立其内,似美人玉立,身姿绰约,隐隐有紫气披拂,名曰“紫盖峰”。
水榭南北两墙则饰以镂空窗格,颇显古典雅致之气。四周回廊有美人靠环绕,人在美人靠上坐,面前一池碧水,背后一堵粉墙,一面开阔、一面封闭,有宁静致远之感。
芙蓉榭是拙政园东部最主要的赏荷之地,夏季在此乘凉,耳边微风徐徐,眼里满池青翠,鼻中荷香四溢,能令人物我两忘,心旷神怡。
不过即便是没有荷花的季节里,在此也能静观池中锦鲤浮浮沉沉,还有那成双成对的鸳鸯,不时追逐着残荷下一尾尾的青鱼红鱼,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意趣。
整个荷池呈现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在水榭前构成深远的水景,尽头是两座蜿蜒的曲桥,荷池两岸有木芙蓉夹簇其间。
到了春日,这里望过去是桃红柳绿,燕子双飞;而若是夏夜,则有清风明月,莲姿摇曳;哪怕是冬朝,也可见小桥流水,鸳鸯嬉戏。真可谓是四时美景不停歇。
如果你换个角度,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之上向东看,则能欣赏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
只见整座水榭凌空架于水波之上,底部平台挑水而出。顶部形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欲起。
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恰似一位古典美人,抖擞长袖,正欲起舞。
2.名称由来,文徵明记
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描绘的此地景致是这样的:池广四五亩,种有荷花,杂以荇藻,芬葩灼灼,翠带柅柅。修廊蜿蜒,驾沧浪而度,为芙蓉榭。
那为何取名芙蓉榭呢?拙政园素以赏荷称著,芙蓉榭之名,乃文徵明记中题名。文徵明记中说“岸多木芙蓉”,因题“芙蓉隈”,此仅借用其名。
芙蓉有两种,一指木芙蓉,二是荷花的别称。明代文徵明的《拙政园卅一景图》有“芙蓉隈”一景,其意指木芙蓉。“隈”是指水弯;榭则是借用原来隈的说法。
不过中国人更喜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还有芙蕖、水芝、水华、玉环、泽芝等美称,古人有“花莫盛于芙蓉”之说,更尊崇莲为花中君子。
自古以来,人们喜爱莲花,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北宋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
同为北宋的黄庭坚也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被誉为诗仙的唐代李白更是自号青莲居士。
此外莲花在佛教之中也被尊为高洁的圣物。观音菩萨身下的莲花宝座就象征着洁白无瑕、慈悲善美。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因此也称“莲界”。
而佛经也称“莲经”,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袈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3.绿香红舞,月缕云裁
光华大学文学士王西野曾为芙蓉榭撰写过一副楹联,不妨让我们一起品鉴一番:
绿香红舞,贴水芙蕖增美景
月缕云裁,名园阑榭见新姿
红荷绿叶随风起舞,这贴水的芙蓉为此地增添了美景;而园丁们剪裁云月,修葺莲池,令这名园台榭显现出全新的风姿。
最后,以唐代诗人顾况的一首同名诗作为致敬,继续我们的名园之旅吧。
《芙蓉榭》
风摆莲衣干,
月背鸟巢寒。
文鱼翻乱叶,
翠羽上危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