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看到美丽的景色时,诗人们总会挥毫写下诗篇来表达心中情感。诗词讲究韵律美、意境美,因此语言精简凝练却情感丰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从文字的角度去看看古人到底是如何描绘春夏的景色吧。
第
一
首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中国人心中的爱情鸟——鸳鸯
鸳鸯是一种漂亮的水禽,栖息于溪流、湖泊等处;常见于阔叶树林环绕的沼泽、芦苇丛生的水面。
因为鸳鸯总是成双成对结伴而行,所以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鸳鸯常被作为是恩爱夫妻和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中国人心中的爱情鸟,古称“匹鸟”(“匹”就是“匹配”的意思)。
“鸳”“鸯”两字都是上半部分的“夗”与“央”表音,下半部分的“鸟”表意。它们是一组连绵词,一般不拆开,单独使用。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这是《诗经·小雅·鸳鸯》中以鸳鸯来描述爱情的诗句。汉代乐府名作《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也是以鸳鸯来比喻焦仲卿和刘兰芝坚贞不渝的爱情。“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朝诗人卢照邻在诗歌《长安古意》中,也是借鸳鸯来刻画爱侣间的绵绵情意。
从此,“鸳鸯”成为古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成了人们心目中爱情的象征。
除此之外,“鸳鸯”在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了更多的使用,人们喜欢把成双成对的物品称为“鸳鸯”。
例如“鸳鸯奶茶”,是指由咖啡与奶茶一半一半混合搭配而成的饮料。中国传统屋瓦形式也有一种称为“鸳鸯瓦”,它是成对的瓦,一俯一仰,形同鸳鸯依偎。还有一种传统击节乐器,叫作鸳鸯板,常见于山东快书表演之中。它是两个月牙形,方寸大小的铜片,取成双成对之意,故称鸳鸯板。
第
二
首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悲秋伤怀吟“芦苇”
《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说的是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古往今来,芦苇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之中。
中国古代讲究安土重迁,背井离乡,漫长的羁旅生涯中,芦苇这种随处可见的湿生禾草容易让诗人想起家乡的苇丛。
不仅如此,青青的苇叶在秋日会变得苍黄凋敝,只有蓬松的芦花在秋风中摇曳出几分诗意。因此文人墨客都喜欢借芦苇咏物言志,表达悲秋伤怀、离愁思乡、客旅惆怅的思想情感。
例如《诗经》之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说的就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白霜。《本草纲目》云:初生为“葭”,开花前为“芦”,开花后为“苇”。可见,“蒹葭”即是芦苇的雅称,也由此成为美雅之词。
第
三
首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诗讲究用字炼句,诗风格清淡,语言流爽轻快,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每”是女子头上的簪子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随便剪发损毁。但长长的头发又不方便劳作,于是就用很多根簪子插在头上,这就是“每”字。
“每”的下半部分是母亲的“母”,上面是母亲头上插着的簪子,以使头发不随便散落。因为古人很少理发,头发又多又长,因此“每”在古代也可以表示“草木茂盛”,在汉字里引申表示“多”的意思。
水+每=海。“海”就是水很多的地方。古时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人们便将水较多的湖泊都称之为海。比如中国西部的青海湖原本叫“青海”。
每+攵=敏。一个人同时做好了好几件事情,便是“敏”,因此“敏”既可以表示动作快、麻利,还可以表示“聪明”的意思,如敏而好学。
敏+糸=繁。“繁”指女子头上多种多样的饰物,可以表示“复杂、多”的意思,如繁杂、繁复、纷繁等。
木+每=梅。古人认为梅树所结的果实特别多,因此取名为“梅”。初夏时节,江淮流域的雨季较长,又正值梅子成熟时期,所以称这一时期为“梅雨时节”。赵师秀在《约客》中便写下了名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出了梅雨季节,池塘水涨,蛙声不断的景色。
字词积累
一、会注音及组词
鸳yuān(海鸳)鸯yāng(鸳鸯)
惠huì(恩惠)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减jiǎn(减少)
二、会写字及组词
融(融化)(融合)(融通)
燕(燕子)(乳燕)(燕窝)
惠(恩惠)(实惠)(优惠)
崇(崇尚)(崇高)(崇拜)
芦(芦苇)(芦柑)(芦荟)
芽(发芽)(豆芽)(麦芽)
溪(小溪)(溪水)(溪谷)
泛(广泛)(泛滥)(泛应)
减(减少)(加减)(减肥)
三、多音字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得dé(得到)děi(我得)
地dì(地球)de(高兴地)
更多生字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字词通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