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关于相思的词作,而我介绍的主要是温庭筠和韦庄的作品,其中多数是耳熟能详,并被广为传唱的佳作,当然,也有传颂并不太广泛的“小众”作品。虽然这些词作如今的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但它们都属于品质较高的佳作,只是相比于“温韦”的词,我们接触得较少罢了。
今天要介绍的词,同样也属于这样的情况,即作品相比之下流传并不广泛,但实际上全都是经得起岁月洗礼的佳作。由于今天的作品,作者有相同词调的2首,而这2首让人很难取舍,不如一起做个简单介绍。
晚唐五代·毛文锡·醉花间·其一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醉花间,此词调即以毛文锡作品为正体,双调41字,上下片不同调,押仄声韵,上片起2句叠韵。
这一首和接下来的一首手法相似,起句即开篇破题的“陡健之笔”,直接说明了全篇所要描述的内容,不说明情由,就已经先行和盘托出今日主题。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读词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词中女子此刻的心情:别问我,最怕就是人问我这件事,一问之下心里更添无限怅恨。要知道,深闺中的女子对于独守空房本就是万般无奈,又万般惆怅,别人若是问起自然就如火上添油,哪里又能够心绪平静。
事实上今天的这2首,都是女子感慨之下的怨念之辞,她需要的自然不是他人的关心或是询问,她只想要她的爱人能够早日回到她的身边。
“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鸂鶒,读音:西赤,一种比鸳鸯大的鸟,多紫色,常结伴而游,又称紫鸳鸯。但凡独守空房的人,若是恰好遇上春色正好的时节,又看着那双双对对的紫鸳鸯,心中不生出万般惆怅才是怪事。词中的女子一样如此,“添恨”是一早就说明的结果,看到紫鸳鸯成双成对自然是添了其中一恨:自己形单影只。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昨夜的春雨下了一夜,“临明”之时还让人感觉寒意,只是说明了一件事:女子恐怕又是一夜未眠,守在窗边桌前,一盏孤灯,孤单的人儿自然感觉很是寒冷,这又给自己添了一恨。
“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尽管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让人怅恨的事情不停发生,可是自己仍然没有停止过想他,想念那个驻守边关的人儿,如今已经过去很久了,都没有再收到他的书信,怎能让人不担心,不想念!
晚唐五代·毛文锡·醉花间·其二
深相忆,莫相忆,相忆情难极。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
金盘珠露滴,两岸榆花白。风摇玉佩清,今夕为何夕。
起3句如前所说,依然是“陡健之笔”,所不同的是,这首词看起来像是描绘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实际上细细读来,还是描述的女子的闺中相思之情。
所谓“相忆情难极”,只是说女子的爱情,如今就像牵牛与织女,“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那银河仿佛一堵永远翻不过的墙,又或者依然是那渡不过的河,将她与她爱的那个人分隔在天涯的两端。
“金盘珠露滴,两岸榆花白”。金盘,承露盘,汉武帝建柏梁台,立仙人掌,上置承露盘,承接凝结的露珠,与玉屑和而饮之以求成仙。这里自然意指女子在深闺中的苦苦等待与漫长无尽的相思。
“风摇玉佩清,今夕为何夕”,这结句似乎比之起3句更显突兀,实际上我们细品之下,应该能够感觉这是对往昔的怀念,至于有人说下片为梦境或表达欢快之意的,实在是与开篇“陡健之笔”万分不合了。
这2句分别化用自《诗经》中的2首诗。“风摇玉佩清”,源自《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这是描绘男女同车去郊外游玩的场景;“今夕为何夕”,源自《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这是一首描绘男女婚礼的场景。
将这2个典故串联在一起,马上就能够想到的是约会与婚礼,以及婚礼后的相知相守,而这一切说的正是女子在回忆往昔的美好,如今却已分隔得那么遥远,如同在银河的两岸,这样一来,哪里又能有欢快之意?对比从前的朝朝暮暮,如今孤身一人,每日都沉浸在相思中,这种感受,自然是“相忆情难极”。
这2首《醉花间》,已经代表了该词调的主要描述方向。相同的词调,同样的相思,甚至是同样不同寻常的手法,开篇即破题,给人造成的冲击力很是巨大,但2首词的风格却依然清新温婉,让人感觉相思缠绵的万般无奈与怅恨。
同样的浅显易懂,同样的刻骨相思,仿佛女子在这短短41字的轻声絮语中向读词人倾吐心中的郁结与忧伤,但相思却没有一刻因为这些忧伤而停止。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