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侃红楼:多情无奈,袭人良言劝公子,空劳牵挂,宝玉苦语言悲谶
上一回讲到晴雯被王夫人无情撵走,顺便曝光了怡红院埋伏有她心腹眼线的事实。
贾宝玉第一时间将怀疑指向袭人、麝月和秋纹几个,回到怡红院后,言语中就带了出来。
袭人听出贾宝玉的怀疑之意,也无法辩驳自证清白。
只是袭人肯定不是王夫人的眼线,皆因以她如今的立场,再做眼线有损无益。不但让王夫人看轻,被贾宝玉知道也得不偿失。
至于秋纹又太浅薄,不适合做隐身暗处的奸细。
种种线索都预示麝月才是王夫人安排在怡红院的心耳神意。
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早都讲明这点。具体详情上一回已经解读,本文不多赘述。
贾宝玉没有证据,到底不能硬说袭人几个有毛病。他也不想过于探案。
袭人几个都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贴心人,与晴雯一样手心手背都是肉。
晴雯如今被撵再也难以挽回。贾宝玉心中不忍也只能放下狠话:“从此休提起,全当他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此一理也。”
这话看似绝情实则多情。正因为割舍不下,才权当是死了。
芳官、四儿离去也罢了,晴雯却着实难舍。可贾宝玉无法改变结局,更知道晴雯一去肯定好不了。只得拿曾经身边死的人“说法”。
晴雯被王夫人召唤后,病情每况愈下。让贾宝玉整个中秋节都愁眉不展,担心不已。
今天晴雯被王夫人极尽羞辱的撵走,绝不可能像袭人所讲回去静养几天就好,必死无疑还差不多。
(第七十七回)宝玉冷笑道:“你不必虚宽我的心。等到太太平服了再瞧势头去要时,知他的病等得等不得。他自幼上来娇生惯养,何尝受过一日委屈。连我知道他的性格,还时常冲撞了他。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况又是一身重病,里头一肚子的闷气。他又没有亲爷热娘,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舅哥哥。他这一去,一时也不惯的,那里还等得几日。知道还能见他一面两面不能了!”说着又越发伤心起来。
贾宝玉讲的这段故事,是对晴雯身世做简单交代。
晴雯与袭人一样,都不是贾家家生子,而是外头买的。
不同于袭人被父母直接卖给贾家,晴雯却是赖大在外买给母亲赖嬷嬷的。
区别在于晴雯因此出身低很多,是奴才的奴才。
虽然她也是贾母调教,但只算“插班生”。不像袭人从小就和鸳鸯她们这些人一起。
当日鸳鸯细数朋友圈,连平儿经常来贾家都给算上,独独没有晴雯。就因为她是后来人,又是奴才之奴,不算她们的总角之交。
不要小瞧鸳鸯的朋友圈。她们算是“姐妹团”。进入其中才是“真姐妹”,互相认可、接纳也守望相助。
不在姐妹团的人就不算最亲,如果再像晴雯那样“摆不正位置”,被排挤就不奇怪了。
反之,如果晴雯被那个小圈子接纳,她绝不可能被排挤诬告而去。
袭人被卖后还能联系家人。晴雯却只有个不成器的酒鬼表哥。既然她与父母失联,推测大体不是京畿人士,而是被人伢子卖过来的。
晴雯睡觉最是警醒,按说她这年纪不应该。不排除是小时候的创伤应激反应,或者被人伢子强行训练出来。
不管如何,晴雯从小受的苦肯定要比袭人更多。这也体现在她特别满足贾家的安稳生活,不生警惕其他人,皆因彻底放松下来。
晴雯全身心接纳贾家一切,把众人当成家人,才会率性而为,却忘了人家并没有接纳她。
晴雯性格不讨喜,肯定有她自己的原因。但就像之前说得那样,晴雯做自己并没有错。她更从来没坏过人,做过坏事。只是她的“真”不被世俗接受而已。
晴雯如此,林黛玉如此,妙玉更如此。不提。
贾宝玉从晴雯的性格、遭遇和病情推测她必死。
袭人无奈只得说他太多心,且“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平时她们说了不好话被禁止,如今却又带头咒晴雯死。
(第七十七回)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
贾宝玉看似“婆婆妈妈”,实际是他对很多非常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