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它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别称亚岁,新正,交冬,贺科,一阳节,消寒节,履长节等,更是被视为:冬至大如年。
此时日行黄经度,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最长。此后,白昼越来越长。我们这里素有“吃了冬至饭,巧女一天多做一根线”的说法。
这天的饮食风俗,我们这里当然是吃水饺了。“冬至馄饨夏至面”这一说法,最早出于东昌府,表明冬至这一天,旧时的东昌府人以吃馄饨为主,后来逐步演变为吃水饺。据说,冬至吃饺子,小孩子不冻耳朵。所以我们这里,冬至当天人们见面都会问,你按耳朵了吗?意思是你吃水饺了吗。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作为我国农历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冬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到来。同时也警告你,此后很长时间务必套好秋裤裹紧棉袄,不要再想着露出你的小细腿和小蛮腰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冬至后应注意运动不可过多,要在动中求静。假如一个人平时运动较多,在冬至前后就应适当减少运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对身体也更好。
冬至不要光想着吃水饺,还有更重要的事。咱们第一段说了,冬至又叫:履长节。古代汉族岁时风俗日。每年冬至日举行。此节汉代已流行。《中华古今注》云:“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颂表》也载:“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亚岁”即“冬至”。“履长”,喻冬至日长。而“履”为鞋袜之古称,“长”也指“长辈”。故“履长”亦为献鞋袜给长辈之意。《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载:“冬至俗多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如新年……妇女献鞋袜于尊长,盖古人履长之义也。”一般在冬至日,严寒将临,晚辈于此时献鞋袜给尊长,一为贺节,一为进送温暖,以示对长辈之敬意。
冬至时节,已到隆科,子女晚辈正应该给长辈加衣添裳。时至今日,没有多少人会自己亲手做鞋子或纳袜子了,但是给父母买件暖和的衣服,买又温暖的鞋子,应该不难做到吧?
实际上,冬至还是中国最早的教师节。古代冬至这一天是开学日,不少地方都要举行“释菜先师”的祭孔仪式。拜的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圣人,礼仪是“释菜礼”,就是以蔬菜素食为祭物,用芹菜、枣、栗、菜羹等礼敬孔子。之所以选择此物,源于当年孔子困于陈蔡间,七天没有进食,以弹琴抗击饥饿。他的弟子颜回释菜于户外,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不离之意。
冬至祭孔的同时,也要举办衣冠拜师,师生同宴、热闹非凡。不少县志都有相似的记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冬至“隆师”的习俗,对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也很有意义。
在洋节日已经成为流行的当下,小编认为,从传统中获取文化传承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象一下,此后的某一个冬日午后,你讲(de)着(se)自己的冬至新知识,与家人亲友围炉而坐,吃什么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彼时彼刻,亲情流转、心境温暖。新年之首,冬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