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礼拜六派rdquo创始

他是文人、是诗人,也是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礼拜六派”创始人之一;

他是翻译家,曾翻译集印《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将欧美名家作品引进至国内;

他是出版人,30余年间,为中国的报刊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周瘦鹃。

周瘦鹃在苏州“周家花园”,年代初

年周瘦鹃生于上海老城厢的一个小职员家庭,六岁时丧父,其母立志守寡,含辛茹苦,靠针线活让他上学,他也发愤苦读。中学时代,周瘦鹃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不久,即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

大众文坛的“半丬天”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周瘦鹃那里似不止一半。年其短篇小说《落花怨》和“改良新剧”《爱之花》分别在《妇女时报》和《小说月报》上发表,怀着“世界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心愿一跃登上文坛;《爱之花》被搬上舞台、拍成电影,指涉了他所从事的广泛领域。

?周瘦鹃画像

《香艳丛话》,

在民国时代周瘦鹃是上海文化名人,是报人、翻译家、作家、出版家,也是热心推进电影文化的批评家。举其大荦,年《礼拜六》周刊问世,至一百期终止,几乎每期有周氏之作,尤以言情小说声名鹊起;年出版《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誉之为“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32年担任《申报?自由谈》主编,作为上海地标性副刊,其影响不限于文学;先后主编《半月》、《紫兰花片》和《紫罗兰》杂志,贯穿二十年代,将个人情史与大众欲望融于一炉,打造了一道日常现代性与商品美学的风景线;至四十年代《紫罗兰》复刊,尤其以张爱玲(-)成名之阶传为文坛美谈。

周瘦鹃《瘦鹃说集》,

周瘦鹃,《良友》,

在民国时期,周瘦鹃“几乎撑起了上海大众文坛的‘半丬天’”,在文学、电影等方面对于上海都市新文化的建构扮演了关键性角色。

《礼拜六》,-

《紫罗兰》,-,第一年版式

关于电影

对于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欧美电影与所谓“鸳鸯蝴蝶派”文学无疑是两大文化资源,近时这方面的研究增多,着重考察的是年代之后的状况。周瘦鹃一身兼及这两方面,却把我们带回更早的年代——严格来说中国电影尚处于酝酿的年代。作为斐声当时的言情小说家,其作品浸润着本土文学的抒情传统,他也大力从事西洋文学的翻译,业绩卓著;作为印刷媒体的从业者,他善于把握都市脉搏,形塑都市时尚。

卢米埃尔的短片《喷水管》的海报

周瘦鹃没拍过电影,却是个不寻常的影迷,不仅看了大量欧美电影,且追踪其发展轨迹,在接受、传播世界电影文化方面,他是日常现代性的先驱者。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这几件事难以忽视:从年《礼拜六》杂志上《阿兄》的短篇小说算起,他最早发表“影戏小说”;年在《中华小说界》上最早介绍美国好莱坞女星玛丽?璧克馥(MaryPickford,-),并启用了“明星”一词;年在《申报》上连载《影戏话》,首先引入法国卢米埃尔的Cinematograph概念;年2月《申报?自由谈》上《记〈海誓〉》一文可视作最早具专业意味的国产片影评。这些都具有开创意义,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

电影与戏剧、文学一向关系密切,尤其在早期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借重戏剧与文学,虽然周瘦鹃的例子颇为特别,却给电影提供了一个“文人”的视角。

曼丽?璧克馥?

《半月》1卷14号

图书推荐

《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

陈建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礼拜六派”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出版家和电影评论家。在思想上周瘦鹃实践“新旧兼备”的改良主张,将国粹与西化熔于一炉。其小说创作颂扬“高尚纯洁”的爱情,同情妇女与弱势群体;形式上文言与白话并重,传承中国抒情传统,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价值。他通过“影戏小说”等引进西方电影观念,为中国早期电影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瘦鹃与紫罗兰的爱情传奇,事实与虚构交错,反映了民国时期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复杂性。同时,周氏及其同人把紫罗兰打造成文学杂志的品牌,以传统名花美人的审美意趣打造时尚女郎的形象,藉以传播现代物质文明,给市民大众带来美好明天的憧憬。

本书凝聚了陈建华教授多年研究成果,材料扎实,角度新颖,方法上将微观与宏观、实证与理论相结合,充分体现海内外关于民国文学与城市研究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学术传统的优势,不仅对于周瘦鹃研究具国际前沿性,对于民国通俗文学与都市大众文化的研究也具示范意义。

陈建华

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与台湾中研院访问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著作有RevolutionandForm:MaoDun’sEarlyFictionandChineseLiteraryModernity(Brill,)、FromRevolutiontotheRepublic:ChenJianhuaonVernacularChineseModernity(M.E.Sharpe,)、《中国江浙地区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雕笼与火鸟(三十年集)》、《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传》、《陆小曼??上海》等。诗文创作有《陈建华诗选》、《乱世萨克斯风》、《去年夏天在纽约》、《灵氛回响》、《凌波微语》等。

本书腰封模仿了报纸的泛黄效果,给人以历史感。彩色拉页通过大量珍贵报刊、人物照片,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历史印记。

扫一扫立即购买

《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

新文艺

读立生活,读创自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bangtech.com/afhhy/12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