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先生》目录
青春永驻惟戏是命(代序)
先生养成记
“神仙”如何修炼得
当燕赵声腔遇见“裴神仙”
原业归宗
梨园国宝
从远景到特写
袁先生的衣服真好看
“武松”江南会“武松”
忘年交
郭景春:裴艳玲背后的“寂寞高手”
武生郭景春
给兰亭先生的一封信
先生谈艺录
我坐科就是京剧
耐得寂寞,吃得下苦,才有出路
《赵佗》的艺术含量比《响九霄》要高
好的演员有灵魂
京剧应当展示演员身上那点玩意儿
离开舞台,我就像鱼儿离开了水
我的精气神,是来自李万春
我们不能拿着金碗讨饭
舞台上这一亩三分地儿,得有人去捍卫它
正工须生,要唱正工调
后记
河北梆子《武松血溅鸳鸯楼》裴艳玲“武松”江南会“武松”年5月17日下午,杭州,师父裴艳玲带着部分弟子游西湖。
前一天的晚上,已经演出了《响九霄》,圆满完成了此次杭州之行的任务。师父和大家一样表情轻松,一路欢声笑语。
第一站是盖叫天故居。年夏天,我曾经来此参观过。所以,当我一个月前得知此次“梅花大奖”之旅将在杭州完成时,在石家庄曾向师父提及,盖叫天的故居就在西湖边上,此次杭州之行可以安排“拜会”盖叫天的行程。当时,师父闻听此言,略显惊讶。这也难怪,她一直以为盖叫天是工作生活于上海的。所以,尽管在此之前师父曾数次到过杭州,但都与盖叫天故居缘吝一面。
盖叫天和师父此次扮演的响九霄(田际云)都是河北高阳人。高阳和师父裴艳玲的老家肃宁是邻县。只不过,高阳归保定管辖,肃宁则属于沧州。高阳、蠡县、肃宁,那一带是名伶辈出的区域。
一代武生宗师、河北高阳人盖叫天的故居就在西湖畔,赵公堤上毓秀桥旁。
过了“金溪毓秀”的牌坊,走不多的几步路,又有一条河汊横在前面,然后是一片白墙黑瓦的古宅,这就是盖叫天故居——“燕南寄庐”。
在门口驻足,仔细观瞧,“燕南寄庐”四字系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所题。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幼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武生和老生。继承南派武生李春来的艺术风格,兼收京剧和昆曲各派武生表演艺术之长,并借鉴武术动作,自成一派,世称“盖派”。盖叫天擅演全部《武松》及《一箭仇》《恶虎村》《垓下之战》等戏,有“江南活武松”之誉。陈毅元帅以“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赞美盖叫天的艺术。盖叫天为世人留下了两部电影:《盖叫天的舞台艺术》和《武松》。
据资料可知,年,盖叫天故居按原貌修复,陈列其生前遗物和图文资料。故居由门厅、正厅(百忍堂)、后厅(艺人之家)、左右厢房(盖叫天纪念馆)、佛堂等建筑组成,是一座独特、完整的私家宅院。盖叫天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于此,并在此接待过梅兰芳、周信芳等著名同行艺人。
走进燕南寄庐,首先看到的是盖叫天塑像——一代武生宗师金鸡独立、手持宝剑的造型。
一行人中,除了我,都是演员,少不了模仿两下。师父站在塑像前,给大家讲解盖老这个动作的要领,并亲自示范。
进屋就是“百忍堂”了。
“百忍”两字是盖叫天的座右铭。当年,由于他不向恶势力低头,上海的戏院拒绝接受他的演出,他就靠一忍再忍,忍出自己的一片天。大厅中堂挂着一块横匾,上书“百忍堂”三个斗大的字。
堂前一副楹联为钱君匋先生书写:“英名盖代《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上下联头巧妙地把盖叫天的名字和其所擅长的戏嵌了进去。另外一副联为蒋北耿书写:“燕南瑞雪得一剑,赵北鹰鸣和瑶琴。”
还有一联,文字是:“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圣贤。”
两侧的厢房是盖叫天艺术、生活介绍。盖叫天原来的艺名为“小小叫天”,是仰慕老京剧艺人“小叫天”(谭鑫培)而取名。后来有人冷嘲热讽,说他不配。“小小叫天”干脆改名“盖叫天”。
师父把大家招呼到身边,给大家讲了盖叫天的一段经历。她说,自己很年轻时就在书上读到过这段故事。盖叫天十五岁时,在杭州演《花蝴蝶》,不幸折断左臂。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当时流行的机关布景演出《狮子楼》时,扮演西门庆的演员因为缺乏经验,从楼上跳下后,没有留出足够的空地,盖叫天扮演的武松从两丈多高的楼上跳下时怕压伤他,在空中一闪身,落地时用力过猛,右腿骨折。在医院,又碰上庸医接错了断骨。盖叫天听说有可能无法再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断了腿骨,要医生重接。等腿伤痊愈后,他又在更新舞台演出了头二本《武松》,从“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后演了三个半月。由于他在武松戏方面的突出创造,因此被世人誉为“活武松”。
讲完盖叫天的故事,师父谆谆教诲各位徒弟,要向老前辈好好学习,甘于寂寞,苦练功夫,好好学“玩意儿”,将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演员。
在盖叫天故居,师父裴艳玲看得十分仔细。看到庭院的地面是砖砌的,她对各位弟子说,盖老恐怕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练功的,这条件连最破的排练场都不如。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场地条件下,盖叫天也是天天练,终成一代武生宗师。
从故居出来,左拐约二十米,是一座四方的亭子,状似戏台,但比一般的戏台要小得多。匾额上书“演坛”两个大字。柱子上的对联写的是:“离合悲欢演往事,贤愚忠佞认当场。”大家纷纷上台与师父合影留念。
第二站是盖叫天墓。
盖叫天墓位于杨公堤边的山坡上。首先到达的是一座亭子,额枋上黄宾虹题写的“学到老”三个大字熠熠生辉。柱子上的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为吴湖帆所题。另一副对联是唐云题写的“一代孟优允文允武,千秋绝艺如柏如松”。背后是陈毅所撰、沙孟海题写的“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亭后是墓。墓前树一石碑,碑文是“艺人盖叫天墓”,用语朴实无华,十分简洁。这“艺人”两字,也是平日师父裴艳玲在自我介绍时常用的。“我是一个艺人”,什么头衔都是身外之物,唯“艺人”二字重如泰山。
据说,此墓曾于20世纪70年代被毁,20世纪80年代重修。盖叫天的骨灰便安放于此处。
师父裴艳玲先在墓前默哀,又率众徒绕墓三匝。然后师父在前,众人在后,呼啦啦跪成一片,行三叩首大礼。起身时,我注意到师父的眼圈儿通红。
在盖叫天墓前,师父又现场课徒,给大家提出了期望。
乘车离开的路上,师父说:“杭州是盖叫天老前辈的道场。我既是盖老的小老乡,也是一名以武生为主的艺人。如果能在杭州这属于盖叫天老前辈的风水宝地拿到‘梅花大奖’,我就太幸运了。”
年5月18日
本文收入作者所著《应无所住》(河北美术出版社年6月版)一书。
《裴先生》作者:郑标
万象萧爽图郑标/画
郑标,男,汉族,年生,河北辛集人。民建会员。年至今任河北广播电视台制片人、导演。
曾先后就学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系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书协、美协会员。
担任河北美术学院教授,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客座教授。
戏曲大师裴艳玲入室弟子。
著作:《正在现场》《应无所住》《裴先生》《经济新闻本体论纲》《武生郭景春》《纪录者》等。
年至年任河北电视台制片人。担任导演的纪录片有《与吴桥约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梨园国宝裴艳玲》、《大家旭宇》、《尚小云》等。担任导演的电视文艺节目有河北省晚会()、河北省迎接澳门回归晚会()、河北卫视改版晚会()、河北春晚()、上海白玉兰奖颁奖晚会()等。担任导播的戏曲剧目有《响九霄》、《赵佗》、《孔子课徒》、《铁弓缘》等。
书法和国画作品曾在法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展出,被联合国图书馆、法国世界遗产中心、俄罗斯阿穆尔州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并被中央文史馆作为礼品赠送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文理学院。有《花都墨影》画集出版。
曾获得河北省首届文艺贡献奖、第六届河北省十佳影视艺术工作者、首届河北省纪录片专题片十佳编导、中国美术总评榜中国画百强艺术家等荣誉。
—END—艺术顾问
朱元昊陈建成周跃英
主编
梨溪副主编
雨石天行健越洲
编委
盖叫范逆风的香小侃解三酲
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