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姐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但在前80回,关于她的描写是非常的少的,这主要因为巧姐的辈分最低,年纪最小。所以对于这位小金钗,很多读者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贾母是贾府里地位最高的人,一生都在追求享乐,年迈的她,最喜与众孙子孙女玩乐,或观灯猜谜,或治酒赏花。而在一些活动中,除了众孙辈外,我们还会看到贾兰。譬如第二十二回猜灯谜时,贾政到场后发现贾兰缺席,后来派人将其接来。贾兰到后贾母忙叫其坐在自己的身边,并抓果子给他吃。
许多人看到这里以为贾母对贾兰这位曾孙关心不够,才会忘记他的存在,然而在后来的第七十五回,贾母用餐时,命人给几个晚辈送去精致的菜品,其中有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宝贝嘎达,另外就是王熙凤和贾兰,可知贾母是真心关心这位曾孙的。
不过,看到贾母对贾兰的表现,很多人很快在脑海中搜寻了一番,却没发现贾母与巧姐互动的情景。就疑惑了:“巧姐为何没在贾母面前出现过?贾母是不是不喜欢这个曾孙女?”
其实啊,巧姐和贾母相处的机会,比贾兰要多得多。原因很简单,一来因为贾兰专注于考取功名,一般情况下很少出来跟这些贵族奶奶太太小姐们消遣时光;二来贾兰是男儿身,即使年幼也会避嫌,轻易不会扎在女人堆里。
而作为贾家名副其实的千金,母亲又是贾母跟前的红人,巧姐在贾母跟前凑趣,实在太应该了。在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几次这样的场面。
一次是在第二十九回的清虚观,贾母携众女眷打醮祈福,巧姐也被奶妈抱着出来了。清虚观里王熙凤和张道士侃侃而谈,这张道士曾是荣国公的替身,也一直食贾府俸例办事,当王熙凤问及巧姐的符时,张道士忙用盘子托着符出来,当巧姐奶母接过符后,张道士还想着接过巧姐来抱一下。
而在王熙凤开口之前,张道士正跟贾母讨论贾宝玉婚配的事情呢。所以巧姐肯定是在贾母跟前的;
另有一次,是在刘姥姥逛大观园时。
贾母等人在锦缀阁吃酒,期间奶母将巧姐抱来,文中写道: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玩了一回。”
大家哄着玩,那么无论是作为一个曾祖母,还是一个聚会中的主角,贾母都不会对这位曾孙女视而不见,相反,因为本身就喜欢女孩子,加上她对王熙凤的喜爱,她会比旁人更亲近巧姐。
再有便是逛完大观园后,贾母生病,贾珍等人请来王太医诊治,事后王熙凤抱着巧姐看王太医,原来是巧姐也出现了不适。可知这巧姐也跟着众女眷待在贾母屋里的。
在前八十回里,巧姐也就出场四五次,可与贾母同时出现就有三次,这样的几率,可以证明素日巧姐是经常见到这位曾祖母的。至于作者为何没有详细描写贾母和巧姐的互动,那实在太好理解了:
一,巧姐年幼,无法与成人正常交流;
二,贾母疼爱孙儿这一点,通过她和众孙子孙女的互动中已经看得明白,无须靠巧姐来强调;
值得一说的是,在许多细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贾母与巧姐这位曾孙女,有着至深的骨血情分的。
譬如在与刘姥姥初见时,刘姥姥称呼其为“老寿星”,贾母却回了句“老亲家”。
而我们知道,这时候的贾府,和刘姥姥女婿一家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刘姥姥女婿王狗儿与王夫人家连宗,用十八杆子打出来的“亲家”。但根据前八十回线索我们又知道,巧姐后来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子板儿,如此一来,贾母和刘姥姥,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亲家了。
巧姐和板儿的婚事,作者却借贾母之口来证实,提前坐实了这个关系,是否也说明了贾母对巧姐的关爱呢?
再有一层,刘姥姥离开贾府时,许多人都给她送了钱物,王熙凤给了八两银子和一堆衣物,王夫人赏了两银子嘱咐她回去谋生别再求亲告友,连平儿鸳鸯都有衣物送,贾母呢?除了金银锞子,还有一些新的衣裳,以及药方,文中写道:
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每一样是一张方子包着,总包在里头了。
贾母送给刘姥姥的几种药,前三种是生活中常用到的药,可催生保命丹却显得很突兀,当时的王狗儿家的家庭成员结构,近十年几乎不可能会有人生孩子了。这药被刘姥姥拿回去,做什么用呢?就是给巧姐用的。
巧姐嫁给板儿后,生了儿子。虽然八十回后佚稿,但在前八十回的许多线索中,我是可以推测出这种结局的。
其一,刘姥姥在大观园玩酒令时,鸳鸯点出“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回“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多隐语,里面的人物说的话,很多时候会暗示他们的命运结局,而鸳鸯和刘姥姥这两句话,用在巧姐的际遇上,是很贴切的。
首先是“一枝花”,唐朝有位名妓叫李娃,她的艺名就是一枝花。而我们知道,巧姐在贾府败落后是被“狠舅奸兄”算计被,流落烟花地一段时间的,这所以说到和“一枝花”最相近的,非巧姐莫属了。
而由刘姥姥说出的“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花儿结果,意味着人生育,所以巧姐在获救嫁给板儿后,生了孩子。
其二,第十五回,王熙凤和贾宝玉在给秦可卿送殡途中,在一个农庄打尖,就这这里,他们遇见了一位叫做“二丫头”的姑娘,这姑娘对纺绩非常熟练,如果我们记性不差,会记得巧姐的判词上面那幅图,画的就是一个在乡野中纺绩的美人。所以这“二丫头”,一定程度就是巧姐的“分身”。有意思的是,当贾宝玉等人要离开时,看到“二丫头”抱着一个小男孩。
所以,巧姐后嫁给板儿后,不仅生了孩子,而且还是男孩儿。
如果按作者“惜字如金”的行为,当初贾母送给刘姥姥那突兀的催生保命丹,不可能就是为了凑字数的,而是在后面的情节中会再有出现。那么没有比巧姐难产跟更适合的用法了。试想,这时候的巧姐已经从一个公府千金,历经百般磨难,才得一个容身之所。如今已经是乡野村妇的她,突然看到当日曾祖母留下的丸药,那种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之感,怕是更令人唏嘘吧?
而这一切,都是贾母在用另一种方式和自己的曾孙女牵扯纠缠。
所以,贾母不是不爱巧姐,只是作者表达的方式,比较隐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