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情节梳理:宝钗派人送来书信——黛玉拆读——探春湘云来看望——聊江南——黛玉悲伤——紫鹃安排吃饭——黛玉见手帕等旧物,伤心——写诗应和宝钗——弹琴
宝玉放假一天——去看黛玉——黛玉午休——宝玉去惜春处——看惜春妙玉下棋——妙玉见宝玉动心——二人辞别惜春——听林黛玉弹琴吟诗——妙玉给宝玉讲解
妙玉回禅房——心乱——做噩梦——众尼姑救醒妙玉——寻医治病——惜春听说——写偈语。
其实,如果撇开贾宝玉,那么薛宝钗和林黛玉真应该是好朋友。两个人都是美貌、博学、才华出众,还都是聪明过人。现在的薛家是雪上加霜,眼看着就要败落。一个败家的哥哥还不够,还有个败家的嫂子。在薛蟠的案子上,官方知道薛家有钱,都在拖着,让薛家拼命使钱。这时候的薛宝钗差不多是在不系之舟上漂泊,孤苦飘摇是真实的,与林黛玉惺惺相惜也是真实的感情流露。
因此,我们终于看到了薛宝钗基调悲伤的诗,这与她以前的诗风大相径庭。
探春、史湘云几个来看望黛玉,再一次提到薛宝钗不来的话题。
作者的叙事方法千变万化。故事情节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原因,小说中的人物知道,读者不知道。如薛蟠逮捕的消息刚传回来的时候,薛蝌、薛姨妈等人知道,读者不知道,贾家人也不知道。而有的原因,读者知道,书中有些人不知道。例如薛宝钗不来贾府的原因,贾宝玉、林黛玉都不知道,一直蒙在鼓里。这变化多样的写法,往往能把读者带进去,让读者不知不觉身临其境,融入到故事中。
这一回,又有几次集中写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看到薛宝钗的书信和诗,“不胜伤感”;和探春史湘云聊到了南方,想起故乡便无限的“孤凄”;看到宝玉的手帕等旧物,又“簌簌泪下”;紫鹃的解劝提起旧事,又“泪珠连绵起来”。这样高频率地描写,一方面是为林黛玉“泪尽而亡”这一重大剧情积攒力量。另一方面,也照应了小说第五回在“太虚幻境”中关于林黛玉命运的仙曲——“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这里又要说说这个“柳五儿”。第七十七回,在“人文版”《红楼梦》)里,王夫人到怡红院赶走芳官等人的时候,曾说过,“幸而那丫头(柳五儿)短命死了”。可是,不管是“人文版”,还是“广师版”,后四十回都又出现了柳五儿,并且还不止一次地出现,甚至柳五儿的名字还出现在了第一百零九回的回目中——“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这是明显的前后矛盾。而“广师版”《红楼梦》里,王夫人在怡红院赶人的时候,就没有说这句话,并且在这一回(第七十七回)里,柳五儿很快就出现了。在晴雯的表哥家里,贾宝玉看望晴雯的时候,还见到了柳五儿和她母亲。她们是奉袭人之命来给晴雯送东西的。这样,“广师版”《红楼梦》就不存在这个矛盾。
我们再换个方式对比一下:
“人文版”的思路是,第七十七回,王夫人说柳五儿死了——宝玉偷偷去看望晴雯,未见柳五儿;到后四十回,巧姐提柳五儿————凤姐提柳五儿——王夫人薛宝钗谈柳五儿——宝玉爱抚柳五儿——与柳五儿说起看望晴雯时的相见经历。
“广师版”的思路是,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没有说柳五儿死——宝玉偷偷去看望晴雯,见到柳五儿;到后四十回,巧姐提柳五儿——宝玉回忆在晴雯家见柳五儿——凤姐提柳五儿——王夫人薛宝钗谈柳五儿——宝玉爱抚柳五儿——与柳五儿说起看望晴雯时的相见经历。
也就是说,两个版本的后四十回一模一样,但是,“人文版”第七十七回的内容与后文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而“广师版”的前后内容却是一致的。
“人文版”是普及型的版本,并不是研究型的版本,我们的绝大部分中学生看的都是这个版本。当代中学生,本来就对大部头的古典小说有抵触,如果读到这样的前后矛盾,如鲠在喉,就有可能兴趣索然。那么,这样明显的矛盾,为什么就不能避免呢?难道只有保留王夫人那句话,才是尊重原著?
妙玉暗恋贾宝玉这条线终于凸显出来了。这又是一条如草蛇、如游龙、时隐时现的线索。
到此为止,书中提到或写到妙玉总共有六次。第一次是妙玉被邀请,住在了大观园里的栊翠庵;第二次是贾母带着刘姥姥到栊翠庵喝茶;第三次是贾宝玉去栊翠庵借梅花,第四次是妙玉送帖子为宝玉祝贺生日,第五次是妙玉听林黛玉史湘云联诗。
突出妙玉和贾宝玉关系的是第二、三、四、六次。
第二次,在第四十回,妙玉要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扔掉,这是何等的洁癖!但紧接着,她却让贾宝玉用她日常用的茶杯喝茶。作者用这样鲜明的对比,就是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思考。妙玉的这种做法,告诉我们,在她的心中,贾宝玉的地位不一般。
第三次,在第五十回,大家让宝玉去栊翠庵找妙玉借梅花。大家的建议有两点:一、只有贾宝玉能借来;二、不要带别人,只宝玉一个人去最好,如果派其他人跟着去,“反不得了”(就得不到了)。可以看出,大家都知道妙玉对贾宝玉有偏爱。
第四次,在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送来庆生的帖子。大观园里有那么多人,像林黛玉、薛宝钗等,和妙玉的关系还很好,但唯有宝玉过生日,妙玉才送帖子,可见妙玉虽在“世外”,却时刻牵挂着贾宝玉。
到这里,妙玉是第六次出现,她对贾宝玉的感情明明白白地表现了出来。
妙玉正在和惜春下棋,听到宝玉问候,脸就红了。一会儿时间,在惜春面前,妙玉就红了三次脸。辞别惜春走的时候,还有意让贾宝玉陪着走,说自己恐怕迷路。和宝玉一同走在园子里,妙玉不是急着离去,而是和宝玉一块儿听林黛玉弹琴,并给贾宝玉解说。然后,回到禅房,本来是要静坐参禅的,却胡思乱想起来,终至于“走魔入火”,做起梦来。
你看,这个号称“槛外人”的出家人,梦里却是“许多王孙公子要来娶她”,还在梦里喊道:“我要回家去!”
可见,妙玉虽然出家多年,但依然怀揣着少女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
惜春听说之后,评价得很好,说“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所以才有“邪魔缠扰”。
在《红楼梦》里,妙玉与贾宝玉、惜春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妙玉号称“槛外人”,长年修行,却怎么都断不了俗念,她对贾宝玉的暗恋就是证明。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妙玉的判词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而贾宝玉,在妙玉面前称自己是“槛内人”,但等到他看透一切、遁入空门的时候,却是十分的坚定。惜春也是,一旦出家,“一念不生,万缘俱寂”。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妙玉呢?《红楼梦》就是这样耐人寻味,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探讨的话题。
林黛玉的诗永远都是悲伤的基调,不必赘言。只是林黛玉弹琴弦断,再次预示着林黛玉的生命终结。
惜春再一次说出要出家的话,“我若出了家时……”到下一回鸳鸯来安排抄《心经》,惜春就特别乐意。这一次次预示着惜春要出家。